數學資料庫 – 數學文章

在「比例代表制是甚麼?」一文中,我們提到香港自1998年起便在立法會選舉的地區直選中採用附以最大餘額法的比例代表制。文中並探討了這方法的不足,亦就一些例子加以分析。在本文中,我們就2004年立法會選舉的真實結果作出更深入的討論。

香港島選區共有6個議席,有效票共354095張

每席需要 354095 ÷ 6 = 59016 票

參選名單 得票 第一輪分配 餘額 第二輪分配 總席數
民建聯 74659 票 1 席 15643 票 1 席 2 席
范徐麗泰 65661 票 1 席 6645 票 0 席 1 席
曾健成等 5313 票 0 席 5313 票 0 席 0 席
民主黨 131788 票 2 席 13756 票 0 席 2 席
黃錦輝 2830 票 0 席 2830 票 0 席 0 席
余若薇、何秀蘭 73844 票 1 席 14828 票 0 席 1 席
總票數 354095 票 5 席 1 席 6 席

在「比例代表制是甚麼?」一文中,我們提到「分拆名單」可能有助增加取得議席,然而亦要面對「配票」的風險。香港島選區就發生了典型的「配票失敗」例子。主流民主派以4席為目標,分成民主黨名單和以余若薇為首的名單。他們並提出「1 + 1 = 4」的口號,呼籲選民「行孖必投票」,即相約二人一組,一票投給民主黨名單,一票投給余若薇名單。

可是選前的民意調查顯示,余若薇名單的支持度一直大幅領先,民主黨名單上排第二的李柱銘有落選之虞。民主黨於是大打「告急」牌,在最後階段不斷呼籲選民全數轉投民主黨,以挽救李柱銘的劣勢。在選舉當日,某報章更以「李柱銘告急」作為頭條。

怎料這個震撼人心的頭條竟然埋下了禍根。大批民主派的支持者在此報導下把票全數轉投給民主黨,結果民主黨在取得兩席後還多出了13756多票,可是這萬多票卻又未足以帶來第三個議席。反觀余若薇的名單在取得一席後只餘下14828票,比民建聯的15643票還要少,結果「兩邊不到岸」,余若薇名單上排第二位的何秀蘭以815票之差慘敗。民建聯名單上排第二的蔡素玉則僥倖當選。顯然,如果「告急」的程度重一點的話,民主黨將取得三席,蔡素玉將會落選;如果「告急」的程度輕一點的話,民主派將可按原定計劃,每張名單取得兩席,蔡素玉亦會落選。可是結果偏偏在兩者之間,真可謂天意弄人。

其實「告急」效應在2000年的選舉亦有出現過。當年民主黨在新界西選區分別以李永達、何俊仁和陳偉業領軍,分三張名單出戰。選前民意調查顯示三張名單中,李永達名單的支持度最高,陳偉業名單的支持度則最低。陳偉業於是「告急」,結果大量李永達的選票流到陳偉業的名單,使李永達意外落選。由此可見,「分拆名單」是要面對一定風險的。一旦配票失敗,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九龍東選區共有5個議席,有效票共293702張

每席需要 293702 ÷ 5 = 58741 票

參選名單 得票 第一輪分配 餘額 第二輪分配 總席數
民主黨 56409 票 0 席 56049 票 1 席 1 席
民建聯 55188 票 0 席 55188 票 1 席 1 席
鄭經翰等 73424 票 1 席 14683 票 0 席 1 席
梁家傑 56161 票 0 席 56161 票 1 席 1 席
工聯會 52520 票 0 席 52520 票 1 席 1 席
總票數 293702 票 1 席 4 席 5 席

在九龍東選區,一般預計民主派可得3席,親政府派可得2席。可是這兩大陣營內部也各不相讓,分別出現了「內鬨」的情況。

在親政府陣營方面,同屬民建聯的陳鑑林和陳婉嫻分了兩張名單參選,後者並以工聯會的名義出戰。選前一度出現陳婉嫻支持度大幅領先的情況,令陳婉嫻名單上排第二的林文輝出現當選機會,反而陳鑑林出現危機。

民主派則希望博取第四席。可是到底用民主黨名單還是鄭經翰名單多博取一席,雙方卻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事實上,兩者都希望自己的名單多取一席,結果互不相讓,無法集中力量。

選舉結果反映了親政府陣營中一定的「告急效應」。一直領先的陳婉嫻最後竟被「告急」的陳鑑林趕過,令人大跌眼鏡。可是和香港島選區的情況相反,這區的「告急效應」來得恰到好處,成功令親政府陣營保住兩席。而民主派方面的明爭暗鬥亦未能帶來任何驚喜。

九龍西選區共有4個議席,有效票共227694張

每席需要 227694 ÷ 4 = 56924 票

參選名單 得票 第一輪分配 餘額 第二輪分配 總席數
柳玉成等 1824 票 0 席 1824 票 0 席 0 席
馮檢基 46649 票 0 席 46649 票 1 席 1 席
劉千石 43460 票 0 席 43460 票 1 席 1 席
民建聯 61770 票 1 席 4846 票 0 席 1 席
民主黨 60539 票 1 席 3615 票 0 席 1 席
廖成利 13452 票 0 席 13452 票 0 席 0 席
總票數 227694 票 2 席 2 席 4 席

「賽前」一般預計,九龍西選區將重演上屆的選舉結果,即由民主派取得3席,民建聯取得1席。在1998和2000年的選舉中,民建聯的得票率分別約為21.7% 和23.5%。由於預計民建聯在2004年得得票率有機會跌破20%,於是民主派一直部署在這區全取四席。

數學上,若民建聯的得票率低於20%,而民主派得票超過80% 的話,那麼民主派只要分四張名單參選,而每張的得票率又稍高於20% 的話,便能全取四席。問題是即使民主派真的拿到80% 以上選票的話,如何能確保選票可以平均分佈呢?

2000年在九龍西選區當選的民主派議員包括馮檢基、涂謹申和劉千石。泛民主派原先的部署是由何秀蘭空降此區以謀取第四席。可是此舉立即受到馮檢基的強烈反對,因為這樣的話最終落選的極可能是馮檢基。

之後何秀蘭放棄空降,但泛民主派在九龍西的策略部署卻不了了之。到了選舉的提名期間,一直強烈反對泛民主派分四張名單出戰的馮檢基卻突然反口,宣佈與同屬民協的廖成利分兩張名單參戰,務求令民主派全取四席。此時民主黨的涂謹申立即反擊,指泛民主派就如何取得第四席並無共識,並指他一直在尋求一名有份量的人馬夥拍他出戰,務求利用他較高的支持度使其名單取得兩席。

如果單從數學的角度看來,涂謹申提出的方法是極不智的,因為這樣的話民主派需得票最少81.3%(分四張名單時只需80%),並且在三張名單中以極接近 7 : 3 : 3 的比例分佈,才有可能全取四席(讀者不妨嘗試證明這一點)。可是如果加入一些非數學的考慮的話,這策略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事實上,廖成利的支持度極低,要80% 的選票平均分佈四張名單,根本就不可能。反觀涂謹申在初期的支持度一直領先,若能夥拍一名有份量的人馬參選,便極有機會取得兩席。只是民主派之間各懷鬼胎,互不相讓,甚至不像香港島選區般給選民投票指引,全取四席的計劃早就註定失敗。

到了選舉中期,涂謹申名單的支持度繼續大幅領先其餘三張名單,令分拆兩張名單出戰的民協出現一席不保的危機。某天,民協準備召開記者會,據說是要提出「棄廖保馮」。怎料記者會召開前的數小時,卻突然殺出了涂謹申的醜聞,令涂謹申名單的支持度即時大幅下跌。民協因而立即叫停記者會,「棄廖保馮」的構想亦不了了之。那麼到底民主派的支持者應如何配票,九龍西選區的選民一直沒有得到答案。

但無論如何,涂謹申的醜聞嚴重影響了民主派的選情。民建聯最後的得票率竟高達27.1%,令眾人都大跌眼鏡。儘管如此,選舉結果亦毫無驚喜,上屆在這區當選的四人順利連任。

新界東選區共有7個議席,有效票共 431007 張

每席需要 431007 ÷ 7 = 61573 票

參選名單 得票 第一輪分配 餘額 第二輪分配 總席數
梁國雄 60925 票 0 席 60925 票 1 席 1 席
曹宏威 14174 票 0 席 14174 票 0 席 0 席
七一連線 168833 票 2 席 45687 票 1 席 3 席
自由黨 68560 票 1 席 6987 票 0 席 1 席
黃宏發 23081 票 0 席 23081 票 0 席 0 席
民建聯 95434 票 1 席 33861 票 1 席 2 席
總票數 431007 票 4 席 3 席 7 席

新界東選區可謂2004年選舉中最轟烈的一個戰場,怪事甚多。首先自由黨在這區只派出田北俊一人參戰,可是其得票率卻高達 15.9%,比七分之一還要高。如果夥拍另一人參選的話,要取得第二席並非全無可能。那為甚麼不這樣做呢?相信原因很可能是找不到一名有份量的人馬,如果找一些質素較低的話,又恐怕會造成反效果。政圈其實一直盛傳田北俊希望邀請自由黨前主席李鵬飛參選,但李鵬飛指「排第二,萬一選到了怎麼辦?」而拒絕。沒有了李鵬飛,自由黨在新界東唯一可能出戰的就是「叉燒炳」劉慶基(即電視藝員劉丹)。大概田北俊認為劉慶基「份量」不足,甚至可能成為「負資產」,所以最終決定單人匹馬出戰。其實黃宏發在2000年的得票率亦高達14.6%,本來亦要「面對同一問題」,怎料在這次選舉中反而意外落選。

但最矚目的,仍莫過於民主派以「鑽石名單」參選。在最大餘額法下,鑽石名單的成效實在成疑,因為排在前面的各人都要「用去」七分之一的選票(即61573票)才能當選,不能各靠較少的「餘額」取得議席。

選舉結果印證了鑽石名單的徹底失敗。「七一連線」最終只取得三席,與原先「坐四望五」的目標相差很遠。除了以上提到的「數學原因」外,鑽石名單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從梁國雄的得票看到。梁國雄在2000年得票僅5.4%,在2004年卻急升至14.1%,為甚麼呢?原因非常簡單,因為2000年泛民主派(不包括梁國雄)分成三張名單參選(民主黨兩張,前線一張),選民自行「配票」時很多時是「一票民主黨、一票前線」。可是今屆泛民主派組成七一連線參選,未能「精打細算」的泛民主派支持者自行「配票」時犯下了「一票七一連線、一票梁國雄」的災難性錯誤。事實上,如果梁國雄能把他的萬多票「轉賬」到黃宏發的話,黃宏發將取代民建聯名單上排第二位的李國英當選。而黃宏發得票之所以急跌,亦有人認為是因為選民早就認定他一定會當選,而他的名單上又沒有另外一人,為免「浪費」選票而轉投梁國雄。此外,同屬大學教授的曹宏威亦成功「撬走」了黃宏發的選票,間接造就李國英當選。

而鑽石名單的徹底失敗,背後相信還有一個和數學無關的原因,就是名單上的七人的政綱其實各有不同。部分選民可能不喜歡名單上的某人,於是就放棄整張名單。這亦為田北俊和黃宏發在有可能取得第二席的情況下仍堅持單人匹馬參選提供了另一理據。

新界西選區共有8個議席,有效票共 463413 張

每席需要 463413 ÷ 8 = 57927 票

參選名單 得票 第一輪分配 餘額 第二輪分配 總席數
陳偉業 36278 票 0 席 36278 票 1 席 1 席
民主黨(1) 62500 票 1 席 4573 票 0 席 1 席
民主黨(2) 62342 票 1 席 4415 票 0 席 1 席
梁耀忠等 59033 票 1 席 1106 票 0 席 1 席
鄒秉恬 1725 票 0 席 1725 票 0 席 0 席
查錫我 9116 票 0 席 9116 票 0 席 0 席
民建聯 115256 票 1 席 57329 票 1 席 2 席
伍德良 1920 票 0 席 1920 票 0 席 0 席
自由黨 50437 票 0 席 50437 票 1 席 1 席
新世紀論壇 4511 票 0 席 4511 票 0 席 0 席
李卓人等 45725 票 0 席 45725 票 1 席 1 席
民協 14570 票 0 席 14570 票 0 席 0 席
總票數 463413 票 4 席 4 席 8 席

由於議席最多,新界西選區吸引了12張名單參戰,相信當中不少希望以少量的「餘額」博取一席。 另一方面,由於名單太過分散,不少人關注到2000年李永達意外落選的事件會否歷史重演。

然而這區的戰情相對較為平淡,選舉結果亦無驚喜。雖然泛民主派之間並無配票策略,但亦成功憑著以李卓人、梁耀忠、何俊仁、陳偉業和李永達為首的五張名單取得五席,餘下三席則由民建聯取得兩席,自由黨取得一席。

值得留意的一點是民主黨在這區派了兩張名單出戰,而民主黨亦把新界西選區分成兩份,讓兩張名單分別在自己的「屬土」拉票,希望能瓜分民主黨的支持票。最終李永達名單和何俊仁名單的得票只相差158票,可見民主黨的計算非常準確。

在一個完美的選舉制度中,選舉結果是不應受名單的組合或配票的方法等策略性因素影響的。數學點說,只要每名投票的選民對各候選人有一定的喜好次序,完美的選舉制度應該可以就此得出唯一的選舉結果。配以最大餘額法的比例代表制顯然未能做到這一點。再者,比例代表制的精神是「得票與所得議席數目成正比」。當議席數目很少時,這顯然無法做到。有效的比例代表制,議席數目一般要在10席以上。在2004年的選舉中,最多議席的新界西選區亦只有8席,因此選舉結果與「得票與所得議席數目成正比」有一定的差距。

最後,我們應意識到較好的選舉制度是存在的,「單一可轉移投票制」就是一個例子。這制度基本上是比例代表制的「改良版」,可是投票方法卻十分複雜,選民要對各候選人排列喜好次序(對於不喜歡的候選人可以不予排列)。投票後,會根據頗為繁複的辦法決定當選人。簡單地說,如果某選區有n個議席的話,那麼任何人取得n分之一的選票即可當選,而剩餘的選票將「轉移」給選票上排序較次的候選人。同時,得票最低的候選人將被淘汰,其得票亦會「轉移」給選票上排序較次的候選人。這兩個過程不斷重複,直至決定所有當選者為止。

2008 年的立法會選舉快將到來,且看選舉制度的不足之處會否令歷史重演。